“三农”热点

    社会服务

    “三农”热点

    “三农”热点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三农”热点 > 正文

    常伟:锻造新时代的“三农”工作队伍

    “三农”工作队伍是党的“三农”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践行者,是党的“三农”事业的基础和支撑,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中坚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既是立足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实际提出的针对性要求,又是着眼新时代“三农”事业全局提出的战略性任务,为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对“三农”工作队伍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革,要求培养造就一支与之相适应的“三农”工作队伍。

    首先,要懂农业。只有懂农业,才能对农业有认同感,全力发展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关键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追求农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现代农业的这些鲜明特征,对农村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他们在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接纳、消化、吸收能力需求更加迫切。

    其次,要爱农村。只有爱农村,才能对农村有归属感,长期扎根农村。农村工作点多面广、包罗万象,亲缘关系复杂,这就要求“三农”工作者既要认真吃透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又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服务。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很大改观,交通运输更加便捷,移动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使用,但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农村工作仍然较艰苦、待遇仍然偏低,这对乡村干部的思想觉悟提出更高要求。

    第三,要爱农民。只有爱农民,才能对农民有亲近感,一心造福农民。 “三农”工作队伍直接面向农民,与农民关系最密切。随着教育与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农民对于政策的认知水平和法治意识提高较快,这对干部工作能力水平要求更高。“爱农民”就是要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做好服务,为农民办实事、解难事,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的路径

    近年来,“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政策观念和发展意识不断强化,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不断增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相比,“三农”工作干部队伍还存在人员不足、成员年龄老化、工作队伍不稳等问题。为此,应从如下几方面予以加强:

    突出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需要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这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广大干部的艰苦努力。要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选优配强乡村党组织书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在重置乡村治理体制上用力,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减轻“三农”工作者负担。

    拓宽干部选拔吸纳渠道。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大力引导和动员创业有成、有奉献精神的党员民营企业家、致富能手、回乡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务工经商人员、大学生村官参加村“两委”选举,切实把那些政治素质好、领富能力强、协调本领强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班子中来。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力度。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

    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村“两委”成员老龄化现象突出。要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为干部人才队伍“加油充电”,提升能力水平。面向全国大学生推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由国家承担其相关学习费用,彻底解决“三农”工作队伍文化程度相对偏低、专业不对口以及后继乏人等问题。

    稳定“三农”工作队伍。要从经费和制度保障层面,适当提高下乡补助标准,切实减少“三农”一线干部流失问题。在待遇、编制、社会保障等方面做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相关完善配套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强化政治激励、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建立完善农村基层干部与人才吸纳机制,切实稳定“三农”工作队伍。

    文章来源:《安徽日报》(2018年3月13日)

    (作者:常伟 安徽大学农研院)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