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热点

    社会服务

    “三农”热点

    “三农”热点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三农”热点 > 正文

    胡军:“保险+期货”服务“三农”模式的发展之路

    金融回归本源,服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央对金融业提出的重要要求。为持续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响应国务院、证监会关于期货市场服务“三农”及精准扶贫的号召,提高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期货行业近年来积极探索利用金融衍生品工具保障农民收入,切实服务“三农”。“保险+期货”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简单的价格风险规避到全面的产业链风险管理,成为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典型模式。浙商期货作为“保险+期货”模式的开拓者之一,在祖国大江南北都留下了实践的足迹。

    “保险+期货”创新模式破冰

    嫩江,是松花江的北源,流经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的交界,滋润着广袤的黑土地。嫩江县因境内的嫩江而得名,是全国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县,县域大豆年均种植面积接近 700 万亩,占全国大豆产量的近十分之一。经过此前大商所及浙商期货团队多年的工作沉淀,2016 年嫩江县“保险+期货”模式正式破冰,是国内首批“保险+期货”试点,并连续开展4 年,成为国内“保险+期货”的典型案例。

    今天回头看,“嫩江模式”构建了当前“保险+期货”的基础:根据保单,风险由从事生产种植的农户转移到保险公司;再通过场外期权,风险从保险公司转移到期货公司;最后通过期货对冲,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风险转移路径。一直以来,由于期货和期权的专业性,农户直接进行操作,风险管理难度很大。通过保险公司购买一份保单,对农户来说更易于接受。“保险+期货”模式的诸多优点得到了体现,为后续持续扩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借鉴国际经验,收入险全新尝试

    如果说“保险+期货”价格险模式是农民参与价格风险管理的一种方式,那么将价格险与产量保险相结合的收入险模式则是对农民收入的全面保障。相比于传统的价格险模式,收入险模式并非采用期货价格,而是采用收入作为保险的标的。这种模式在美国已经运作多年且行之有效。收入通过期货价格与产量测定计算,当收入低于目标水平时,农户即可获得赔付。相比于价格险模式,在产量跌、价格涨的环境下收入险依然能产生赔付,既规避价格风险,又规避产量风险,更加贴近农民的需求,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从单纯的金融衍生品脱胎换骨,参与到“三农”生产的实际中来。

    2017 年,在大商所支持下,多家期货公司在黑龙江、吉林等地开展大豆、玉米等品种的收入险探索。该年度浙商期货与黑龙江北大荒集团进行项目接洽,在宝泉岭农场完成大豆试点。试点保障大豆现货6000 吨,保障农户的每亩收入水平为 490 元,即无论是因为价格变动还是产量变动,只要农户每亩收入水平低于490 元,就可获得差额赔付。最终农户每亩实际收入 418.7 元,农户获赔 71.3 元/亩,43268 亩共获赔 309万元。此外,浙商期货连续第 3 年在嫩江县开展大豆“保险+期货”项目。通过收入险,农户基本实现了投保时的预期收入,跳出了“丰产不丰收”的怪圈,收入得到综合保护,风险管理需求亦得以实现。

    试点全面铺开,培育全产业链风险管理模式

    2018年是“保险+期货”承上启下的一年,三大期货交易所及相关地方政府在试点上进行了大力支持,推动了“保险+期货”在国内的“井喷式”发展,且吸引了众多产业链主体加入。  一个重要特征是试点规模的扩大,试点数量接近 200 个,覆盖了国内绝大多数的省市区,品种涉及大豆、玉米、鸡蛋、天然橡胶、棉花、白糖、苹果,超过20万农户通过试点实现了自身的风险管理需求。(节选)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2019 年8月13日)

    (作者:胡军 浙商期货董事长)

      返回列表